汉几画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意义,在于它是在中国哲学的基础上,用原始的比类取象的方法所构建的一个结构模型——这个模型被用来解释世界万物,包括人及其种种现象。五行学的核心,是阴阳学说和干支理论。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与姬旦(周公)关于治国的谈话,其中周公讲了“五行”的概念和相生相克的道理。可见至少在西周初年,五行观念已经存在并将此作为占筮的依据。《左传》等古籍多有记载,如鲁隐公元年(前722),宋殇公即位,《左传》说“殇公开府,其言不立”;桓公元年(前711),蔡桓侯即位,《左传》说他“蔡侯以其祖焚武之故,曰‘楚为仁,我受其福’……楚子问诸韦昭,昭曰‘火出,于予门,复于火,曰宁斯死’”,这些“不言”、“不语”其实就是没有按照固定的程序来行事(行),也就是所谓“失德”而招致灾祸。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比如明代张居正在给皇帝讲《周易》时就曾说:“《易》之为书,一言而万品皆具,无非就人身立言之,有形体谓之乾,动静谓之行,言语谓之兑,思虑谓之心,喜怒谓之震,取舍谓之巽,行动谓之坤,是非谓之艮,应期谓之离……”将人体的一切都纳入到五行之中。
总之,五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框架体系,用它可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至于汉字的五行,则是后人建立起来的系统。古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汉字进行分类,有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分类方法,以现代学者的观点看,这些方法有的并不科学,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把汉字划分为几个大类。后人再根据五行理论对各种类别进行分属,比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按五行对文字进行归属的。因此许多古书在论及五行时往往涉及字义,这就是因为古人把文字归入五行之中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