瑄是五行属什么?
“瑄”字,读作xuān。从玉,宣声。本义为璧、璧玉;引申指古代一种用来祭祀的像璧的形状的东西。 《说文解字》卷九云: “瑄,璧六纹。从玉,宣声。”段注:“按,此字当与‘瑾’字双音。瑾者,美玉也。《书·舜典》,‘禹拜稽首,让于舜日:‘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传曰:‘其色瑾,其形圆。’又《大诰》:‘乃命胤甲,高禋祀事,时言曰:有臣禹、舜,三载嗣位,吾不信,其无福。’彼皆以‘瑾’言之。而《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俶种黍’,《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小雅·四月》:‘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则‘珣’、‘萱’之类,从‘艹’之字有矣。《尔雅·释草》:‘琇莹,琪花。’‘琪,玉也。’《诗·卫风·淇奥》笺:‘石韫玉而山辉。’《礼·檀弓下》:‘君赐吃,食轩县(悬)。’疏曰:‘谓璧璧然可敬者也。’可见‘瑄’之为物,是一种表面上有许多横直交叉纹路的圆形玉器。这些纵横交错的纹理,就像大理石的花纹一样。后来人们就用‘瑄’来称呼这种带有花纹的玉石了。
由对‘瑄’字的解释可知,‘瑄’字虽从玉,却与玉器中的璧是不同的:璧应是内圆而外方的扁平状玉器,而‘瑄’则是正圆形的玉器。所以古人说“璧六纹”的“六”,应该是指弦纹(即环绕着中心的一圈一圈的纹理),而不是现代玉器中常见的“十二”道纹饰——在圆环上刻十二道等距离的竖纹,每一道都是“十二分之圆”,这样每转一圈就多出一匝,最后形成多圈同心圆。这样的加工方式,在古代不可能实现。 除了用作祭祀之外,古人在丧葬中也用璧。《礼记·檀弓下》记载,鲁国大夫季武子和其子季平子死的时候,“大夫废杖,童子奠。”郑玄注:“大夫士去杖,童子奠酒。”贾公彦疏:“大夫士去杖,谓脱去朝服执笏,童子奠,谓童子持爵酌酒。”这里所说的“去杖”,就是脱掉手里拿的笏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就是说,死了以后,大人是不能拿自己的象征性的物品(如手杖、扇子等等)的。不过,虽然死者和生者都用璧(或者玉制的类似品)来表示身份和地位,但是死者所佩带的璧的大小却有讲究——“天子圭尺有二寸,诸侯半之,大夫四寸,庶人一寸”——不能用大的,否则就是亵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