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用于定义物质结构的哲学名词,它源于古代中国人的世界结构观(天、地、人)和生命观(春、夏、秋、冬),但并非完全局限于物理领域。它是将世界分为五个部分——木、火、土、金、水,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和中间四季。
《尚书·序》:“故天子姓曰姬,其裔尚赤;君姓曰姜,其后尚明”,其中的“”就被理解为红色。而《礼记·檀弓下》中“天子大棺十椁,诸候七椁”中的“椁”字,古人理解就是外面包裹着的木板。 这种用简单的数字和线条来描述复杂的世界结构的方法,被后人称为“五行说”——用五行的思想来解释一切的存在。
后来这种观念从物理属性延伸到人的身体——人体内也存在着阴阳五行,如肾为水、心为火。 如果一个人“心火太旺”,就可以通过吃些“冷食”来“降火”,如果一个人的“肾水不足”,就可以通过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来“强肾”。 当然,人体只是小宇宙,大自然才是浩瀚的星云。在古人看来,人和自然是一体的,所以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也都可以用五行来解释。
既然大自然是可以表述成五个要素,那么,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也可以归结为这五个要素。后世出现了用五行理论指导日常行为的各种学科——如中医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同五行相结合来进行诊断,在饮食上提倡“药食同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教导人们顺时服药进行养生。 而将五行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的集大成者,则是道教。道教不仅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的仁政思想和民间的孝悌观念,还发展出了自己的教派特色——“承负”“五福”说。
“承负”的意思是指人在世上的所作所为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业力”,而这种“业力”又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后世子孙,所谓“积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说的就是这种观点。 而“五福”则是对应着儒家所说的“福”“禄”“寿”“禧”“安康”,并提出了更具体的获得方式——
“第一福:寿命之福。能知命者不怨天尤人,自然得度百岁。第二福:财富之福。不贪无义之财,自然衣食丰足。第三福:品德之福。宽容平和,自然身轻心安。第四福:学业之福。笃志好学,自然聪睿通达。第五福:健康之福。惜精保神,自然身心康健。” 所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描述道教的五行理论就是:“木——能量 —— 火——动力 —— 土——承载 —— 金——转化 —— 水——滋养 ” 在这样的宇宙观指导下,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五种基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