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繁体字几画五行?

晏文磬晏文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答主是学字体设计专业的,对字体和汉字有一些了解。 首先“跃”字的笔画一共有21划。 “跃”字属于形声字,形体右半边“厥”为声旁,左半边的图形表示意思。 《说文》中解释“跃”的字形演变过程是这样的: 所以从“跃”的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都保留着“厥”这个形旁。(注:下面图片中的隶变是指汉隶过渡到草书的过程)

东汉许慎著《说文》:“躍,跳也。从足月声。”段玉裁注云:“今俗别作‘跃进’字,非。”“跃进”两个字今天通用,但从传统来讲应该用“跃”。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古文还是今文,“跃”字左边都是个象形字,也就是说这个部分的形状是和实物形态相近的,比如手(手字未简化前)、脚等;而右边则是个符号化的偏旁部首。这种左右结构,且左实右旁的汉字在古文字中非常多,比如高、尖等等。

再说五行,这里分两种情况来说明:一种是按照现在汉字学的理论来分析汉字字形的构成元素以确定其五行归属;一种是对应着古代五行学说,根据不同朝代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审美习惯来确定汉字五行的归属。两者有重合也有区别。

第一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一个汉字五行属性的确定有以下步骤:汉字——>偏旁部首——>最里面的一个字形单元——>该形单元的首笔笔形——>根据首笔笔形确定五行。如“高”字,第一步确定了这是一字,第二步“口”字旁属木,第三步确定“高”字的结构应为上下结构,第四步判断首笔为“竖”,第五步根据“竖”的五行属性定为土。

这种方法确定的五行只是相对准确,因为偏旁部首的五行属性也会随着时间和地域而发生变化。而且这种方法没有考虑汉字字形变化的规律。如“高”字,到了唐代,唐武后制作“大字”时,“高”字就变成了“高字头”,那么第一部的五行就应该改为火。又比如“明”字,古代写作“朙”,如果按此法推定的话,“朙”的第一笔为“竖”,因此五行应为土;然而明代造字采用隶化方式,将“朙”的第一笔“竖”改为“横”,由此明字的五行就改为了水。

第二种情况来看,许多古代典籍在论述五行的时候往往将文字当作独立的个体来讨论,而不考虑文字的构造。因此五行的确定取决于文字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观念和审美习惯。 还是以“高”字为例,《尚书序》云:“舜典曰‘朕在位七十年,南巡狩,登衡山’。则舜之世,南方尊盛,故舜受封禅,礼乐兴焉。”可见在舜的时代,南方属火,于是“高”这样的字眼就被归为火的行列了。而到了春秋后期及战国时代,北方属水,于是“高”字又被归入水的范畴。至于汉代以后,北方人尚土,所以“高”字又回到了土的行列……如此循环往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