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是几岁至几岁?
这个概念太宽泛了,所以不能具体的定义“青年”是什么。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15-49岁的人为青少年;而在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中,10-24岁的人为青少年。 但这两个组织没给定义的具体年龄段划分。 因此我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采用年龄区间来表示“青年”,避免造成误导。 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35岁的受访者中,64.9%的人选择创业,74.9%的人选择就业,只有19.5%的人选择继续求学或进修[1]。 在大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中也显示,在15~24岁的年轻人中,只有6.7%的人选择创业,68.2%的人选择升学,24.9%的人选择就业[2]。
以上所述均为“打算”如何,并非实际上的成就。 而如果以是否正在就读作为划分标准的话——虽然会丢失一部分信息(比如不读大学但已经就业的人士)——在大陆地区,15~24岁之间的人口约有1.7亿人,其中20%~30%的人在继续求学(包括本科、研究生、各类专科等),而选择就业的人数不到一半,相当于欧洲年轻人口的数量(年龄阶段相同)。
可见,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比,中国乃至港澳台地区的青壮年群体(15~49岁)并没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相反,在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招工难”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未富先老”——尽管当时中国经济尚处于上升期,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生育政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出现了大量“超生游击队”,人口迅速增长。虽然到21世纪初,我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存在户籍歧视,城镇务工者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并被纳入城市社保体系的机会被剥夺,农村外出务工者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徙。
这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农民工群体不断涌现,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