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结局怎么样?
布袋和尚圆寂于宋建隆年间,端坐而化。传说圆寂前曾写下《辞世偈》(临终前所说道理)一首: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宋时有人因此以为布袋和尚即是弥勒化身,唐五代时的《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等书即这样认为,《释氏稽古略》和《佛祖纲目》等书则以为他是“梁贞明间,明州布袋和尚也,实如来出世”。
但自元代以后,有人对此说提出异议,元时《释氏疑年录》认为这只能是“世俗传闻之谬”,因为“据《传》云游四明、天台,既与梁相去已远,又梁终天台国清寺,今若游于贞明间,则其出没于世当百年之外矣,其非神灵幻人无疑也”。
明代道原著《景德传灯录》时也曾作注驳斥布袋和尚乃弥勒化身之说。尽管如此,以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的说法已流传1000余年,因此,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寺院天王殿内大腹便便的弥勒佛的形象便与传说中的布袋和尚十分相似。
布袋和尚的传说
宋代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卷上:“台州灵隐禅院有石像,高十余尺,即谓之布袋和尚者也。乡人传云: 布袋乃钱鏐宫中阉人也,尝云:‘欲游五山。’钱不许。则云:‘但有一物寄库中,他时有用。’使封识藏之。既而游五山。钱兵起,尝有寇围城,城中人乏汲,钱不能守,将出城。忽忆其物,发视之,则一布袋水也。则使诣城下呼云:‘布袋和尚何在?’乃以手搦袋口,一涌而注城外。寇以为神,解围去。钱封禅院于布袋所由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