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平均说明什么?
五行学说最初源自于道家,后来被运用到中医理论中。它以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推测人体病理变化以及推断疾病的预后。 因此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认为五行学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是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事实而做出的归纳总结。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暖,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记载,指出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整自身,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 又因为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理解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所以才提出了五行学说这个朴素而又实用的理论体系。
金木水火土,不仅仅是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而且也是大自然中的五种基本元素,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世界万物才得以滋生和发展。 同样,在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也存在着金的肃降、木的疏泄、水的滋润、火的热气、土的承载。它们各有其职责,又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功能的运行。
如果某一方出了问题,就会出现病变。比如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气内生,肝郁化火,导致脾胃受损,大便干结,这是五行失调的表现;反之,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忽视其他方的协调作用,也会造成身体的伤害。
比如现代生活中人们过度劳累、熬夜,这都是违反“五行”中“生”“克”规律的行为。 劳劳不歇,过劳伤五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