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是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运动状态的描述。这种运动状态描述的抽象化、模型化,最终反映到中医理论体系中,就成了五行生克的理论基础——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是生发、阳盛阴虚、湿重、阴盛阳虚、寒凉。
而发为血之华,故血属心;齿为骨之余,故齿骨属肾;皮外腠理属于肺;发乃肾之外候,故齿与发亦应肾虚;汗为津液所化,由阴阳之气相互博弈于表而出,故汗可应气虚、表虚、阴虚等诸多病理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治疗原则——“益其正气,损其邪气”(《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伤寒论》)
也就是说,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实就伴随着正气的消耗和邪气的积蓄的过程。在临床用药时,往往针对邪气过盛的药物多具苦寒之性,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因此需要佐以温热之品予以抵消;而针对正气虚弱的药物多具甘温之性,容易助热生火,因此须佐以凉性药物以制其偏。这就是“以毒攻毒”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的五脏与五行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面部的五方也分别对应五脏的病变。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人面部的上额、眉毛、眼目、颧骨、口、鼻、面色分别对应着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病变。眉毛和额头对应肝、胆疾患,眼目对应肾、膀胱疾患,颧骨和面颊对应大肠、小肠疾患,鼻子对应脾、胃疾患,嘴唇对应心、肺疾患。例如,如果一个人的颧骨旁起痣或长黄褐斑,中医认为这可能是大肠或小肠出了问题。
五脏通过经脉与面部器官和组织相联。如心其华在面通过心经上行于面,主血脉,营气和血色上荣于面而华泽;脾其华在唇四白通过脾气上行的任脉络于口唇而华明;肺其华在毛通过肺的经脉上络头项,外合皮毛而润泽;肾其华在发通过足少阴经上出耳后入络脑而充养毛发;肝其华在爪通过肝经上行于目,其华亦可散布于四肢而润泽。
中医上认为五脏的精气各自宣散在外表。中医学认为面部五方与五脏的五行属性相互对应的,即肺主金主西方,故肺对应的是面部的西部——脸颊;脾主土主中方,故脾对应的是居于中部的鼻部;肝主木主东方,故肝对应的是面部的东部——额部;心主火主南方,故心对应的是面部的南部——下颏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