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五行五行属什么?
1.“易经”的简称,指《周易》; 2.道家哲学用语; 3.中医术语,有学说认为人体气血运行之道与自然界运行之理相通(如“子午流注”),故称“经络”为“阴阳五行之气”所成; 4.道教术语。谓万物皆由阴阳五行的生化,因此世间事、物均可分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的每行都代表一种物质元素,同时更代表五种基本属性,包括: 1、木:曲、生、动; 2、火:炎上、向外扩张; 3、土:长养、承载; 4、金:敛聚、清洁; 5、水:滋润、向下。
每个物体都具有这五大特征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 金木水火土,是天地间物质的五大元素,所以被称为「五行」。 相生就是相互滋生、促进的意思。木生火是因为木材燃烧才生出火来,火生土是因为火势过旺使土烘焦而形成土,土生金是因为泥土中含生金元素,金生水是因为矿铁冶炼后变成液体流入河中,水是制造金属的必要材料....如此循环往复。 相克则是指五行之间的逆反关系,木克土是由于土壤积藏树木根须,土克水是因为水淹时土会浮起,火克金是因为金属在烈火下会更锐利,而水又可以灭火等等。
根据古人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比如阴阳),那么再推论下去,可以得出五行之间也是存在着对立关系的,也就是所谓的「相制」——这种对抗不是绝对性的,而是相互协调制约的关系。如果五行之间失去了制约就会爆发灾乱,这就是所谓的「五行不和」或者叫「五行不安」了。 根据《尚书·洪范篇》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可见五行最初是用来解释五种物质或性质的概念。
后来由于《周易》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又赋予了它以更为深刻的内涵。《周易》用阴阳两个基本概念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发展变化,认为万物都是阴、阳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并且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归纳为六十四种形象,称为「卦象」。这些不同组合的卦象对应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变化,于是人们就把它用来推算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规律。因为八卦是由两爻组成的,按照阴阳二气的排列顺序,每一爻有两种状态:阴(--)和阳(─)。
其中第一、三、五爻处于底下,称作阳性;第二、四、六爻居于上面,称作阴性。 于是就有八种基本的搭配形式:
其中「阴」、「阳」两种特性分别代表了两种基本能量「势能」和「动能」的性质——「阴」为「静」、「聚」、「蓄」,如同静止的势能一样稳定且具有积累性。而「阳」则为「躁」、「散」、「泄」,如同动态的能量一般活跃易变且具有发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