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又称为《洪范五行》、《五行大成》等等,是古代中国流传下来的一部奇书,主要记录了一些关于五行的问题和相关的推算方法。此书成书于西汉武帝时期,由著名学者司马迁之父,同时也是太史令的司马谈撰写而成。 此书中对“行”的定义是这样的:“行者,五常之道也。”意思是说,五行就是五种道德准则的表现。那么,什么是“五德”呢? “道”是什么? 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这个词,在《五行学》里被称为“德”,而“行”则指的是“道的实践过程”。所谓“五德”也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属性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五大原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五行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的“行”其实都是“德”的体现形式而已。所以古人说:“德者得也。”能够按照“德”来行事,人就能够有所收获。反之,如果行为背离了“德”的原则,人就有损失了。
因此可以说,“五行”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德行”体现。只是它们各有其属性特征罢了。 比如说“金”具有“刚健”的特性,因此它的“行”必须是“刚健的”“有力量的”。否则就不是“金”了。同样道理,“火”具有“炎热”和“向上”的特性,所以“火的行”必然是“炎热”并且“向着上走的(燃烧)”。而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所以水的行必然是“寒凉”并且“向下的”(流动)……
总之,“五行”其实就反映着“五类现象”——它们是既相互影响、又彼此制约的。 然而古人在研究“五行”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五行”与“五脏”联系起来了。于是“肾”归属于“水”,“心”属于“火”……从而出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对应五脏”的说法。这种观点被后来的医家不断发扬,最后得到了“定论”,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事实的确是如此吗?其实不然。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五脏”与“五行”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中医历来提倡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来辨证论治,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来给所有病人开一张万能药方。 所以,当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不同体质的病人时,就应该灵活地应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为他们调整治疗方案。只有因人制宜、灵活地运用五行学说,才能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