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五行属什么?
“五行”这个术语最先出现在《庄子》里,原文是:“五行不生灭,四时不相干;其神不亏,其中乃满。”这里的“五行”不是指金、水、木、火、土5种物质元素,而是指5类事物或关系:生与死、春与秋、情与性、言与默、人我和天道。这5类相互关系的事物都是相对概念,每一对当中前者为阳,后者为阴。 “五行相生相克”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这是指:水分湿润向下流动,火气炎热向上蒸腾,木材具有弯曲和伸展的特性,金属有顺应和改变形态的性质,土壤具有生长万物的特性。 接着五行学说被用来指代五种基本色调:金碧辉煌、朱红灼热、青山翠柏、银白净亮、黄土灰堆。
到春秋战国时,阴阳家把五行中的土分为5行:“中央戊己土(黄土地);东边的乙木和甲木属青色,称为花草树木;西边的辛金属白色;北面的癸水黑色;南面的丙丁火赤色。”——这个分法更接近现代的五行理论了。 再然后,人们用五行来比喻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当中的木火土金水。
最后到了东汉,有了“天人感应”的说法后,人们用五行来对应季节、方位、颜色等等,就越来越复杂了。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五行”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来意思,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或者代号。现代化学所说的“五行”指的是五种元素,其实是对应古代哲学的五行思想,即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