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字五行属什么?
“混沌”的“沌”字,拼音是[ dùn ] ,部首是【氵】结构是【左右结构】 五笔打字是【IVF】,总笔画数 10 画,横撇/横钩、点、捺、点、竖折/竖弯、竖、横、斜钩、撇、点 释义: 〈名〉 (形声。从水,顿声。本义:水流回旋的样子) 同本义 [(of rivers) meandering] 沌,涌也。——《广韵》 注:以上引用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混沌”的“混”字,拼音是[ hún ] ,部首是【水】结构是【左右结构】 五笔输入法是【IWYN】,总笔画数 9 画,横折、横、竖折/竖弯、竖、竖、横折、横、横、竖 释义: 〈形〉 (会意。从水,从昏,昏亦声。“昏”有“昏暗”“糊涂”的意思;“水”与“昏”联合起来表示“光线昏暗的水”或“朦胧迷茫的水”) 同本义 [muddy;murky;turbid] 小雨红浥尘,晚烟青混空。——唐· 韩愈《春雨》 又如:浑天(整个天);浑涵(形容水势浩大);浑茫(模糊一团,不分明);混冥(幽暗。引申指阴郁的性格)
馄饨之名大约起于宋朝,大约由北方传来,是像馄饨(古代亦有“浑囤”之名的)一样圆而有馅的面食之意。古人以麦面覆盖于肉馅,称之为“馄饨皮”。而肉馅裹在薄纸中煮熟后,捞出“薄纸”,加入调料后食用,这种“馄饨”,外皮有麦面的香味,熟后软滑爽口,馅鲜味美,汤鲜汁香。
“馄饨”二字在中国的文字中,最早见于三国魏邯郸淳的《笑林》。不过“馄饨”二字的起源却与文字上出现的年代大不相同。因为饺子的起源已很古老,而饺子是由馄饨发展而来,其历史自然较饺子古老。
馄饨的“馄”字,金文字形从门,屯声。从屯与“门”有关。屯字在甲骨文中像一门中有二鼎。二鼎可能是祭祀用的,也可能与陈放肴馔有关。因而屯字有固置、安顿的意思。从“屯”声的字多与“固置安顿”有关。如蹲、屯、豚、钝、敦等。屯与“固置、安顿”有关,而“门”与“固置、安顿”联系起来即为一个家。固置安顿之物自然也包括猪。猪不但为家畜之首,而且是肉食之渊薮。《说文·豚部》段玉裁注:“以猪处栏豚固,因之凡小猪曰豚。”豚即猪,因猪被固置豢养而得名。可见豚与馄有关。豚在古代是主要的肉类食品。豚肉包在面中,煮熟后吃了能致和气,与古代的和字有关。
馄字的另一种古写从门,和声。和字从人从禾,禾为食物,人为人食其食物和美快乐之义,即安乐、祥和之义。以和为声义的字多与安和、祥和有关。如滑、吻、浑等。和字与浑字古音很近。馄字在古代也多作浑字。凡浑字与和有关者即为馄饨之浑。豚字从字义讲即猪,而猪是当时重要食品,人们日常食用最多,吃豚肉能使人致和,使人安乐和祥,故“和”字从人从豚。因此,馄字从和声亦符合“食豚致和”的本义。
馄字从“屯”从“和”皆有安乐和祥之意。《周易·咸》象辞云:“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孔颖达正义:“泽水润下,浸润于山,山体性坚确,得润则和。天下万物,亦复然也。”浸润使山体性和,象征天下万物皆顺从而和祥。浸润使山体和,故山上有泽而和。泽是水的聚积,“浸润于山,山体性坚确,得润则和”,这也就是《说文》解释“和”字时所说:“相应也。从心,从禾。禾亦声。”“浸润于山”正如“心之相应”,而这种“相应”或“浸润”正是来自“和”字的“禾”。“禾亦声”既指音又指义。音与义相统一,“禾”既“浸润于山”,山坚确而和,得“禾”而“心之相应”,也就是人食其“禾”而和乐。
所谓“浸润于山,山体性坚确,得润则和”,正如用“和”为声义的“馄饨”之“馄”字一样,本作“浑囤”。囤者,积聚之物,在此当为“积谷”。山如坚硬之人体,谷如润下之水,故“谷蕴于内,浸润于体,人体得谷则和”。用现在的话来说,谷物在人体内贮存,营养被人体逐步吸收,吸收足够营养后,人体自然就得到维持和滋长而健壮有力。“谷蕴”如“豚肉”或“豚肉”在“谷中蕴”使“谷”性“和”。猪肉是最重要的食品,而谷物又是人的“主食”,“和”字从人从禾,“馄饨”蕴谷于“麦皮”而和,这就是《周易·序卦•需》说:“有险而能守